新闻资讯

通过科学和创新,我们帮助各行各业的客户满足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新能源汽车合资潮将会热多久?

  汽车之家   2019-03-07 次浏览

离7月28日新能源汽车股比开放的时间点越来越近,就在外界以为这一波因双积分政策而起的新合资企业要“凉凉”时,宝马长城江淮大众等车企的签约又给合资队伍注入了强心剂。


在后合资时代,政策保护逐步放开,按市场规律来说即是“在商言商”,种种利益考量下仍有不少外资车企巩固新建起来的合资关系,究竟这一趋势是否会延续下去?中外双方彼此看中了对方哪些优势?对汽车产业格局走向有什么影响?我们就来深入聊一聊。


新合资潮的缘起

2017年年中,江淮大众率先成立了新能源合资公司,随后福特众泰东风雷诺-日产等纷纷跟进。之所以在这个时间段涌现,主要跟两大政策相关。一是双积分政策发布,部分车企为了达标采用抱团合作的形式。二是《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2017年修订)》出台,明确指出将不限制合资新能源汽车企业投资名额限制,也就给外资车企开放了新通道。


脱离原有体系,更加聚焦。对于以燃油车见长的传统合资企业,短时间内转型会十分痛苦,新能源汽车业务刚刚起步需要非常专注。像北汽、广汽等中国车企都是单独成立新能源公司,业务更加聚焦。因此外企通过新的合作伙伴来发展新能源业务,也在情理之中。


完全独资还有待时日。2018年是股比开放的起点,基于车企的原定产品规划、中外多年合作惯性,以及落地实际情况考虑,短期内股比不会有太大调整。外资车企虽纷纷推出新能源车规划,但大规模推广多在2022年,甚至2025年之后,短期来看现在就独立建厂从投入产出比来说并不算划算。从申请建厂、政府批复等,到厂房建立完成也需要一段时间。


新合资企业发展状况

比亚迪戴姆勒:另一条“平行线”腾势


这一波新合资势头,最早其实要追溯到戴姆勒与比亚迪的合作。早在2010年5月,戴姆勒就与比亚迪签订了建立合资公司的合同,并于当年7月底正式挂牌。


当时,戴姆勒已经敏锐察觉到,中国在未来十年将对汽车市场格局进行强力的政策性调控,原因基于能源结构调整、产业创新以及国际政治需要。对此,他们几乎先于所有外资车企开始谋求提前变化和适应。利用中国特有的“合资”形式,与国内新能源大厂合作,预先试水新能源市场。


2012年3月,双方合作“结晶”——腾势正式面世,由戴姆勒提供整车制造与设计,比亚迪配套电池技术和驱动技术动力系统,在比亚迪旗下一条专属生产线上投产。


总结:


合资新能源品牌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引发了不少人对于中国新能源行业的冲击的担忧,当市场地位悬殊的两者成立合资公司,跨国车企是否会进一步实现产能扩张,掌握实际主导权,夺走自主品牌苦心经营的新能源汽车市场,让它们再次沦为外国车企的代工厂,形成本末倒置的后果。


事实上,与过去不同的是,相比于在燃油车领域与外资企业的差距,如今新能源产业情况与当年不同,核心技术没有传统燃油车那么不可逾越。股比限制也是从由强至弱的顺序放开,先从新能源汽车这两个细分市场放开合资股比限制,其实就是从实力强的一侧开始改革。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没有新的合资公司冒出,原来的那些合资企业也不会甘于放弃新能源市场,必然会找准时机迎头赶上。


因此,从客观角度看待新能源合资潮的影响,虽然外资建立的“实力+关系”双重保险在一定程度上压迫了本土企业的市场空间,但也有利好的一面,比如会刺激一部分企业加快技术研发的步伐,加强核心竞争力。这一波新能源合资浪潮还不会平息,与国际巨头合作或贴身肉搏,或许世界级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将由此涅磐而生。



版权与免责声明 广州市绿原环保材料有限公司声明:本站内容及图片均由系统采集于网络,涉及的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如发现内容或图片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yeah_w@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