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通过科学和创新,我们帮助各行各业的客户满足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组用什么材料来保温隔热?
本站 2020-01-03 次浏览
新能源汽车对动力电池的需求量超过了140亿瓦时左右,2017年将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又一个里程碑。随着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市场的快速扩大和储能市场的不断发展,对电池的高安全性、高一致性、高合格率和低制造成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继续沿用过去的半自动半人工生产方式,产品将难以适应国际化竞争的需求。
近年来,因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而引发的电动汽车起火和爆炸事故屡见报端。热管理引发广泛关注,成为现阶段的一个研究热点。如何有效保证动力锂电池的散热性、安全性等也成为悬在整车厂和动力电池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01
太冷太热都不行 电池热管理很重要
我国幅员辽阔,南北两端跨纬度近50°,气候迥异。电动汽车在寒冬酷暑中能否正常、安全地行驶呢?这与车上搭载的动力电池有着莫大的关系。
动力电池的性质深受温度因素的影响,放电效率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从而影响到电动汽车的性能。
目前锂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宽为-20~60℃。在低温环境下,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会出现明显的缩减,更有甚者损失过半里程,连为“冷冰冰”的电池充电也是件困难的事。而高温情况下,若没有合适的散热方案,电池包内各处温度将出现较大差异,影响电池单体的一致性并引发一系列的后续问题。其中较为严重的是电池过充导致“热失控”,进而使电动汽车着火、爆炸。一言概之,电池温控和电控性能比较差的电动汽车,冬天在极北之地“病怏怏”,夏天在赤道可能“随时爆炸”。
上述问题的出现无疑考验了动力电池温控系统的可靠性。如何避免这些问题的出现呢?厂家需要对电池进行热管理,电池的加热和散热都很重要。前者涉及的主要是冷启动、续航里程还有动力性,后者涉及电池系统质保寿命和整车的安全性。将电池包温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过低或过高都不行)才能使电池发挥最佳的性能和寿命,才能保证电动汽车的行车安全。
从传热介质的角度加以划分,热管理系统可以分为:空气冷却式热管理、液体冷却式热管理和相变蓄热式热管理,不同的系统效果不同。为了解决电池低温充电难和容量低的问题,多数厂家会采用特殊材料包裹保温的策略。而防止因为高温而带来的安全隐患发生可以使用热管理材料,它能够很好地解决电池加热、散热的问题。绿原的德耐隆系列就是这样一类产品。
02
特殊材料的应用领域
德耐隆保温隔热材料具有优异的耐高低温性能,耐候性,电气绝缘性,生物相容性,已广泛应用于建筑、电子电气,化工等民用方面,甚至在航空、尖端技术、军事技术部门等领域也有大量应用。比如应用于条件极端的外太空或极寒、极热的西伯利亚或撒哈拉都能表现出优异的特性。德耐隆这些优良的性能与电池散热材料能得到很好的契合,绿原作为有动力电池组保温隔热行业的领导者,为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系统提供了全方面的散热解决方案。
03
总结:
未来,电动汽车的发展前景将会愈加广阔,动力电池亦然。合适、稳定的温度对动力电池的重要性毋庸强调。总的来说,良好的热管理材料可使电池的工作环境趋向“冬暖夏凉”,让电动汽车多一层安全保障。有了安全,才能谋得更长远的发展。可以预见,热管理材料将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和动力电池产业的腾飞添砖加瓦。
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动力源,动力电池将几十度甚至上百度的电集中在一个小容器中,在这种情况下保证电池安全性不仅需要高质量的正极材料、负极材料、隔膜、电解液等电池原材料,同时对于电池的热管理材料也是现阶段从业者的一个关注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