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通过科学和创新,我们帮助各行各业的客户满足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电池隐患—新能源汽车之痛

  法治周末   2020-12-24 次浏览

目前相关政策虽然强调了企业承担新能源汽车安全第一责任,但是部分新能源生产企业在预防自燃方面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侥幸心理、形式主义等问题,给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埋下了隐患。

(法治周末记者 王海坤 宋媛媛)


8月11日,一段网曝视频显示,广州一辆小鹏G3发生自燃,现场冒起大量浓烟,消防人员正在灭火。随后,小鹏汽车官方微博对该事件进行了回应。小鹏汽车表示,事故发生后,消防人员及时将火扑灭,乘员安全、无人员受伤。
经小鹏汽车公司工作人员现场初步勘察,车辆外观完好,到店检查后,发现电池箱底部有明显严重的磕碰伤痕,导致电池严重受损,初步判断这是该次事故的主要原因。
作为新能源交通工具,电动汽车因其绿色、环保、经济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但近期频频曝出电动汽车自燃事件,也让消费者对电动汽车的安全性产生了怀疑。

安全政策陆续出台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持续增长,但自燃事故频发,引发消费者对其安全性的担忧。
对此,国家相关部门从去年开始就加大了对新能源汽车电池安全监管力度。
2019年5月12日,工信部制定并发布了《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电动客车安全要求》《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以下简称三项要求)三项强制性国家标准,进一步提高了对电动汽车整车和动力电池产品的安全技术要求,这三项要求将于2021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
其中,预防汽车自燃的问题在三项要求中被反复强调。
例如,明确要求电动汽车新增电池系统热事件报警信号;要求电动客车增加高压部件阻燃和电池系统最小管理单元热失控考核;要求动力电池重点强化电池系统热安全、机械安全、电气安全以及功能等安全措施。此外,还特别提出了,增加电池系统热扩散试验,要求电池单体发生热失控后,电池系统在5分钟内不起火不爆炸,为乘员预留安全逃生时间。
记者注意到,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从去年开始,就专门针对新能源汽车安全问题进行安全隐患排查工作。
2019年6月17日曾发布《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今年6月8日又发布了《关于开展新能源汽车安全隐患排查工作的通知》。
记者注意到,这两份通知均对安全排查、企业监控平台、排查情况上报以及起火燃烧事故调查等方面提出了多项要求与建议。
尤其是今年的通知,重点强调了企业承担新能源汽车安全第一责任。要求企业应建立并长期保持由研发、生产、售后、质量、监测等部门组成的安全分析和事故调查小组,由企业主管新能源和产品安全的领导担任调查小组负责人。明确了对发生火灾事故的企业应及时上报地方新能源汽车工作联席会议牵头部门和装备中心,并主动开展事故调查。
通知还表示,装备中心将持续关注新能源汽车起火、燃烧等安全事故,并根据事故的严重程度,联合相关单位成立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工作,并将结果上报工业和信息化部。对存在隐瞒不报、不按规定要求上报和不配合开展事故调查工作等行为的,装备中心将报请工业和信息化部进行处理。
然而,面对陆续出台的新能源汽车相关政策,企业有没有落实到位?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有没有切实得到提升?

自燃事故频发
虽然相关政策已陆续出台,但是今年入夏以来,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并没有减少。
5月17日,一辆停放在广州杨桃公园南门东侧停车场的白色广汽Aion S新能源汽车突然起火。大火还殃及停放在旁边的奥迪A6L。对此,广汽新能源回应称,该事件初步判断可能与后备箱内的“消毒液”有关,具体原因还在进一步调研中。新能源汽车自燃事件频发。据法治周末记者不完全统计,仅7月4日到8月3日短短一个月时间里,媒体公开报道的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已近十起。
7月4日,广州清远清城区洲心工业园内停车场停放的约30辆中巴新能源电车中有10余辆发生自燃烧毁;
7月6日,山东省青岛市常宁路一露天停车场内的一辆废弃电动车发生自燃;
7月8日上午,广东惠州某加油站路口,一辆新能源汽车发生自燃,距离加油站不到50米。起火后,仅2到3分钟火势便蔓延了整辆车;
7月11日,徐州市铜山区一加油站旁的新能源充电站,一辆正在充电的新能源汽车自燃起火,还引燃了旁边的车辆;
7月12日,上海市G1503绕城高速上一辆新能源汽车发生自燃,由于车内无灭火设备,未能在第一时间阻挡火势蔓延,燃烧15分钟后便烧成空壳;
7月13日,山西省阳泉市开发区一辆厢货电动车在大连路路段发生自燃;
7月14日上午,网络上曝出一辆吉利新能源汽车自燃起火的视频;
7月29日,安阳市平原路一停车场内一辆金龙金威EV新能源汽车在充电桩处发生自燃,消防救援人员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努力才将反复复燃的火势扑灭;
8月3日,大连市金家街市场附近一辆网约车发生自燃……
赛迪智库科技与标准研究所的石敏杰博士表示,近期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频发,从外部环境看,高温天气是新能源汽车自燃的重要外部因素。从自燃时车辆状态看,新能源汽车自燃基本覆盖了在停车时、充电状态中、行驶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意味着电池在各种状态下均存在自燃风险。从自燃车型看,覆盖了轿车、货车、中巴车等,说明目前各类车型均有自燃风险。从自燃程度看,新能源汽车一旦自燃,将在短时间内迅速烧毁车辆,对人员、车辆的安全威胁极大。
新能源汽车安全政策、措施频频出台,为何自燃事故依然呈上升态势?如何切实提高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安全性,减少自燃事故的发生?如何切实保护汽车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成了摆在新能源车企和相关监管机构面前的一道紧迫难题。

政策执行不到位
面对频发的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石敏杰表示,首先,车企应加强对电池安全相关技术研发,提升安全性能。预装电池预警系统,提升预警能力。对电池出现异常时,无论在停车、充电还是行驶中,能够第一时间进行安全提醒。
其次,应加强新能源汽车使用安全教育,提高消费者安全意识。普及动力电池相关常识,包括对于新能源汽车出现过撞击等事故后要及时查验电池状况;防止对动力电池进行长时间过冲及不合规充电;高温天气避免曝晒以及长时间行车,及时查验电池状况。
另外,一旦新能源汽车发生自燃事故,市场监管部门应及时联合第三方检测机构和车企,深入调查自燃原因,消除未来自燃风险,打消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自燃的顾虑。
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业内人士表示,目前相关政策虽然强调了企业承担新能源汽车安全第一责任,但是部分新能源生产企业在预防自燃方面存在政策执行不到位、侥幸心理、形式主义等问题,给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埋下了隐患。
要企业贯彻执行相关安全政策措施,首先,要明确政策的执行条款,细化惩罚标准;其次,企业应将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要位置,对出现自燃事故后安全整改不到位的企业应加大惩处力度;建议规定新能源车企对存在安全隐患、缺陷的车辆进行召回处理,完善新能源汽车行业退出机制。
版权与免责声明 广州市绿原环保材料有限公司声明:本站内容及图片均由系统采集于网络,涉及的言论、版权与本站无关。如发现内容或图片存在版权问题,烦请提供相关信息发邮件至yeah_w@qq.com,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