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通过科学和创新,我们帮助各行各业的客户满足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中科大陈维课题组:超快超低温质子电池
X-MOLNews 2021-12-22 次浏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X-MOLNews
水系电池具有高安全、低成本、环境友好等特点,在大规模电池储能领域具有非常大的应用前景。至今为止,水系电池的研究一直致力于使用碱金属(锂、钠、钾等)、碱土金属(镁、钙等)及锌金属电池体系,质子作为离子载体却极少受到关注,主要原因是酸性电解液容易破坏电极结构和腐蚀电池的集流体。然而,质子却具备其它金属离子所没有的优势,例如:可持续性、最轻的摩尔质量、最小的离子半径以及高的离子电导率。到目前为止,虽然一些正极和负极材料已经被证明能够在酸性的电解液中稳定地存储质子。然而,使用这些电极材料组装全电池时,具有的倍率和循环性能往往还低于其它水系金属离子电池体系。因此,探索性能优异的新型质子全电池,充分发挥质子电极的优势,对其实际应用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氢气,因其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的氢气氧化与还原反应表现出低过电位和长循环稳定性,而被认为是一种非常有前景的负极。另外,氢气电极在酸溶液中极其稳定,且只有质子参与电化学反应,展示出快速的反应动力学,是一种天然的质子电极。近年来,陈维团队借助氢气负极的特点,提出并证实了一系列可充电氢气电池,均具有高的倍率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因此,利用氢气负极驱动的质子载流子来构建水系质子全电池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维课题组提出并证明了一种水系氢气-质子电池。该水系氢气-质子电池以质子作为载流子,在高浓度的9 M磷酸电解液中,巧妙地联合了普鲁士蓝衍生物(PBA)质子正极与氢气负极优异的电化学特性,形成一种理想的质子全电池。在初始放电过程中,H2负极被氧化形成H+到电解液中(式1),同时溶液中的H+插入到普鲁士蓝衍生物正极中(式2)。质子借助于水分子链的迅速转移,在普鲁士蓝衍生物结构中实现快速的扩散与插入。接下来的充电过程与放电过程相反。其总反应如式3所示:


图1. 氢气-质子电池的示意图及工作原理。
该氢气-质子电池在室温状态下工作时,表现出前所未有高达960 C的充放电倍率和超过35万次的循环使用寿命。氢气-质子电池如此优异的倍率及循环稳定性,优于目前所报道的其它水系质子全电池。

图2. 氢气-质子电池在室温时工作的电化学性能。
此外,所设计的高浓度的9 M磷酸电解液不仅具有低于零下-80 ℃凝固点,并且在−60 ℃下,其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高达2.49 mS cm−1。该氢气-质子电池能够在−80 ℃的超低温下正常稳定的工作。该氢气-质子电池的超低温特性,突出了其在极端条件下大规模储能的巨大应用前景。

图3. 氢气-质子电池在超低温状态下的电化学的行为。
该文章发表在国际期刊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上。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博士生朱正新为本文第一作者,陈维教授为通讯作者。
An Ultrafast and Ultra-Low-Temperature Hydrogen Gas−Proton Battery
Zhengxin Zhu, Weiping Wang, Yichen Yin, Yahan Meng, Zaichun Liu, Taoli Jiang, Qia Peng, Jifei Sun, Wei Chen
J. Am. Chem. Soc., 2021, DOI: 10.1021/jacs.1c09529
作者简介
陈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应用化学系特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教授,国家人才项目计划入选者。2008年于北京科技大学获材料物理学士学位;2013年于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获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导师为Husam Alshareef教授;其后于斯坦福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导师为崔屹教授;2019年7月入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陈维教授专注于大规模储能电池,电催化等研究,在上述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Energy, PNAS, Nano Letters, ACS Nano,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60余篇,论文总被引8000余次,H因子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