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通过科学和创新,我们帮助各行各业的客户满足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动力电池的热失控与热扩散
2022-05-07 次浏览
2019年工信部发布了关于《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电池系统热扩散乘员保护测试规范(试行)》有关事项的通知,“为强化电动汽车动力蓄电池系统安全技术要求,自2019年11月12日起,申请《公告》新能源汽车产品准入时,企业可自愿按《热扩散测试规范》增加热扩散测试项目,提交由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检测报告。”
2020年5月12日,国家标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GB 38031-2020)发布,此强制标准将替代电动汽车用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包和系统—第3部分:安全性要求与测试方法》(GB/T 31467.3-2015)和《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安全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31485-2015),其中一个主要技术变化点为,增加了电池包或系统热扩散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业内人士评论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锂离子电池热扩散第一次写入了强制性国标中。
2020年电动汽车保有量超过千万辆,如果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下去,专业人士预测,到2040年电动汽车将占全球汽车市场的60%左右。同时根据《中国制造2025》规划,电池的能量密度到2030年将提升至500Wh/kg。在迅猛的新能源发展趋势之下,我们也看到了动力汽车不断增加的火灾事故,对起火原因进行分析,动力电池故障是其中重要的一点。由于热失控导致起火,燃烧,甚至爆炸,热失控是怎么产生的?电池包的热扩散方案是什么样的?这些都是我们今天想要讨论的话题。
对于电池包的热失控,电芯热失控是其中重要的内容,国标中描述了推荐的热失控触发判定条件:
a) 触发对象产生电压降,且下降值超过初始电压的25%;
b) 监测点温度达到制造商规定的最高工作温度;
c) 监测点的温升速率dT/dt≥1 ℃/s,且持续3s以上。
当a)和c)或者b)和c)发生时,判定发生热失控。
热失控可能由机、电、热多种因素单独或耦合诱发。机械:在外力作用下,电池包受到影响而发生变形。电气:一般包括外短路,过充,过放等几种形式。热:局部过热等。

针对如何进行热失控防护,热扩散方案如何制定,业内总体有两个思路。第一是泄爆,使热失控产生的大量高温气体及压力及时排出,对电池箱体进行防爆排泄路径、排泄口设计,如电池壳体上多个排气阀的设计,最终使得排放方向避免进入乘客舱。第二是隔离,阻断传播,电池包内通过横纵梁对模组进行隔离,并在模组周围涂防火胶、粘贴云母片等,另在电池包外设置屏蔽罩等隔热装置,同步在电芯之间也进行隔离,阻断热量的传递。
通过以上材料、结构上的设计,制定有效的热扩散方案,对热失控进行防护,达到国标的要求,即电池包或系统在由于单个电池热失控引起热扩散、进而导致乘员舱发生危险之前5min,应提供一个热事件报警信号(服务于整车热事件报警,提醒乘员疏散)。如果热扩散不会产生导致车辆乘员危险的情况,则认为该要求得到满足。
一汽-大众高标准的三电系统,保证了电池系统满足新国标要求,实时监控不同电池组之间的温度、效率、能耗、风险等动态,保障车辆的电池稳定性和安全,防止热失控等问题。

面向未来,各车型、电池企业正在研究CTP、CTC方案,不断去掉模组、电池包中间环节,从电芯到车辆底盘,实现无热扩散的技术方案,保障新能源车性能不断提升的同时,也确保新能源车的安全与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