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通过科学和创新,我们帮助各行各业的客户满足当今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求。
泡绵隔热片材料在动力电池PACK环节的三种应用
2022-06-30 次浏览
“PACK安全防护材料选择&未来发展趋势”的主题演讲,他着重讲述了有机硅材料在动力电池PACK环节的三种应用:密封防水,PACK热管理辅助,PACK隔热、耐火防护。
有机硅材料依然是动力电池企业、PACK厂、整车厂安全防护的一道屏障。
随着国家对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力支持,电动汽车产销数量快速增长,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现阶段,电动汽车主要以锂离子电池作为动力电池,经过多年的发展,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已经得到显著的提高,但在极端条件下,锂电池仍然存在燃烧、爆炸的风险。国家、地方通过发布各项文件规范,旨在进一步加强动力电池防火要求,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新能源汽车主要的动力源来源于动力电池系统,其决定着新能源汽车的行车性能、安全性能和寿命。尤其是纯电动汽车,所有的动力都来源于其电池系统。动力电池系统一般主要由电池模组、电池管理系统BMS、热管理系统以及一些电气和机械系统等构成。动力电池模组由几颗到数百颗电池芯经由并联及串联所组成。车辆在不同的行驶状况和环境下,单体电芯由于其自身电阻,在输出电能的同时会产生一定的热量,使自身温度变高。高温工作环境和激烈碰撞是破坏锂离子电池、引起电池燃烧、爆炸的最大的两大元凶,而动力电池系统在工作过程产生大量的热聚集在狭小的电池箱体内,热量如果不能够及时地快速散出,电池模组的寿命和性能会受到很大影响,甚至出现热失控,导致起火爆炸等,所以国内新能源动力电池系统热管理较多的关注在散热上和单体级别的热失控机理和特征研究。对于电芯之间的高效隔热阻燃和热失控防护关注较少,但是当某电池单体触发热失控时,产热量骤增,散热量远小于产热量,热量向周围电池传递,会迅速引发周边电池大规模热失控,形成由单体热失控触发继而传播到整个电池系统的热失控级别引起的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在电池单体之间增加隔热板,减缓热失控的传播速度,采取进一步消防措施争取时间。
近年来,针对电池组的热失控传播问题主要通过在电池组内增加隔热层,阻断热失控从失控单体向周围传播,来实现降低电池组的损害以及附带的破坏作用。目前常用的动力电池保温隔热材料有泡棉、塑料泡沫、超细玻璃棉、高硅氧棉、真空隔热板、二氧化硅气凝胶等,电池组内隔热板是置于单体电芯之间,能够有效延缓或阻断单体电芯热失控向整个电池系统的传播的一种热防护装备。需要具备以下性能:
阻燃、耐高温。
导热系数低。
不产生有毒气体
防水防潮防震
质轻价低厚度薄。
泡棉是塑料粒子发泡过的材料,具有有弹性、重量轻、隔热等特点。泡棉有多种种类,比如PU、PE、CR、EVE泡棉等。可应用于动力电池电芯间隔热的泡棉主要有PU、XPE、IXPE泡棉。PU泡棉在上时间压力下仍具有非常好的回弹性,适用于软包电池的电芯隔热防震材料,但是PU泡棉燃烧时会释放有毒气体,不适用于纯电动或插式混合电动等新能源汽车。XPE泡棉经过添加化学交联剂产生化学交联后发泡而成的泡棉,主要特点是性能好,泡孔大,产品一般以3MM以上的厚度为主。IXPE泡棉是经过辐照交联后发泡而成的泡棉产品,主要特点是泡孔细腻,表观美观,性能优异,而且环保性能非常不错,能达到欧盟的检测标准,是一种非常适合的动力电池隔热材料。
但是该方法由于辐照设备昂贵、射线穿透力差,不适用于制备厚度较大的发泡体。其次,基于PE材料本身的特性,其在120℃作用就会发生软化或较大形变,当电芯发生着火危险后,也不能起到很好的阻燃作用。通用汽车公司 Volt的电池热管理系统的隔热方式就是采用了在电芯与电芯之间放置泡棉的方式,但是对通过对VOLT模组结构的拆解分析,所应用的泡棉并没有出现离火自熄现象,也意味着不是国标所要求的V0。
二氧化硅气凝胶是一种分散介质为气体的多孔性固体材料,是目前工程应用的最轻的固体材料。由其制成的气凝胶毡导热系数为0.020W/(m·K),甚至更低,且具有超疏水、A1级阻燃、使用温度范围广(-200~650℃)、寿命长、抗压、无毒。 与传统保温隔热材料相比,同等隔热效果下,气凝胶材料厚度只有传统保温隔热材料的1/2-1/5。基于气凝胶上述特点和动力电池隔热板的需求,气凝胶片被认为是目前可应用于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最薄最高效的保温隔热材料。

动力电池模组用气凝胶隔热片和IXPE隔热泡棉性能对比: